close

2008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3屆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庚大學

羅凱*
陳建雄** 
林品章***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博士生*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教授***

摘 要

近年來,台灣許多的縣市鎮開始將「公共藝術」的思考,關注在「街道家具」的設置。當「公共藝術」不再僅是「公眾場域」中欣賞的藝術品,成為直接地切入民眾的真實生活物件時,其接受的考驗將更加的複雜,勢必將接受全新的檢視與評估。本研究透過使用者的角度,以花蓮市九十六年啟用之「創意候車亭」為樣本,藉由實地觀察紀錄與模擬,進行評估與探討,分析規劃與設置的盲點,藉以提供改善與未來設置的參考。研究結果建議:(1) 整合候車亭的資訊服務:提供乘車相關資訊服務,使候車者主動掌握訊息,降低候車者不安的感受。(2) 提供識別性的統一設計:規劃花蓮市統一之候車亭識別標幟,設置於候車亭本體或周圍,提供主動引訊息導,形成良好的識認性,避免混淆與迷惑。(3)妥善規劃整合區域設置:有效地協調相關執行單位,在各執掌業務內相互配合,可使候車亭設置之整合更加完美。(4)與環境空間取得協調:適切的運用造形元素與材料,自然地融入環境空間,避免無益的美化與裝飾,避免環境視覺的負擔。(5) 考量基地設置條件:避免大型體積結構佔據人行道路面積,降低空間的壓迫感,並保障過路行人的安全。(6) 美感與機能的協調:藝術當以公眾設施的形式呈現時,須仔細評估使用的目的與其機能。公部門亦需明訂設置之操作機能規範,引領藝術創作者朝向符合公眾需求的方式構思。(7)材料的應用與限制的考量:思考適用方式與發展的可能性。石材受限於其重量與體積之關係,容易造成大量空間的佔用,使得候車亭更顯侷促。公部門應更加深入地評估材料的適切性,評估更為彈性與合宜的設置規範。
關鍵詞:公共藝術、候車亭、街道家具、使用、自然觀察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jonat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