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摘錄於2009元月份發行的《設計印象》雜誌 No.42,p60-61
筆者為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侯純純 老師。

設計印象2008基礎造形教育論壇報導-.jpg 

由國科會指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主辦,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承辦的「2008亞洲基礎造形教育論壇」,已於12月06日(星期六)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際大樓會議廳舉行。這個對於基礎造形教育學者來說的重要年度盛事,吸引來自日本、韓國及台灣的專家學者參與,彼此熱情分享基礎造形相關議題,精采豐碩。

跨國交流‧能量累積
亞洲基礎造形教育論壇自2006年首度舉辦以來,已進入第三屆。主辦單位今年同樣策劃「基礎造形教育紙上論壇」,讓台灣專家學者同樣能交流與基礎造形教育相關的心得。專題演講之內容翻譯整理成日中或韓英對照版本,並集結19位台灣學者的「紙上論壇」,匯集出版成論文集。由於活動策辦的定位明確且講題內容精采豐富,此活動已建立良好口碑,成為國內外設計界人士以及基礎造形教育領域學者,每年年底必定參與的學術活動。
本活動特邀請基礎造形教育實務經驗豐富的六位學者,一同發表教育實務與學術成果。主講議題聚焦於各學者如何執行與基礎造形相關的教育或研究,豐富而充滿驚喜。論壇邀請外國專家學者包括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西川潔(Kiyoshil Nishikawa)、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學系山本早里(Sari Yamamoto)、韓國漢城大學多媒體設計學系趙泰炳(Tae-Byung Cho)、建國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朴億喆(Eok-chul Park)以及台灣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曾啟雄、嶺東科技大學科技商品設計系林崇宏,六位學者一同進行基礎造形經驗分享。


與會人員合影-.jpg
※本文筆者(左前)與活動主講者、主辦人、大會執行長(本人右前三)等人合影。

會場-2.jpg 
※與會者年年增加,熱烈參與盛況。

日本經驗‧精緻細膩
首先由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副教授許杏蓉主持上午的專題演講。第一場由日本筑波大學西川潔(Kiyoshil Nishikawa)教授主講。西川教授以「我的設計教學實踐」為主題,簡約介紹他所受的設計教育背景後,即以他在筑波大學所教授的「文字編排與設計的實務」與「視覺傳達設計的基礎」兩門課,談起他對於課程的設計、嘗試與歷年來的教學成果。
藉由西川教授播放的成果作品,我們看到回歸手工製作的感動,以蒐集實體的質感引導學生色彩與肌理的觀察,以手工活字版進行文字排版練習,踏實的為基礎紮根。在急速電腦化的現代,西川教授有感而發的說:「海外留學、跨領域協調、國際交流、比賽獎金獲得等等,老師與學生只會越來越忙碌,但是教育是必須慢工出細活的,教育出速成的人才,等於是教育出馬上就不能用的人才。」這些話明白誠懇,確切提醒我們深思與面對這樣的狀況。
第二場專題演講由日本筑波大學山本早里教授主講,講題為「關於交通設施標示色彩之研究」。山本教授透過日本國家的補助金,以JR東日本(東日本旅客鐵路株式會社)車站內指標系統(Sign)的色彩問題進行研究。她以實地測量調查的方法發現問題點,再透過科學實驗測試後,以具體的數據針對現狀提出檢討。最後與設計專家一同規劃設計具體的解決方案,並再一次實驗以驗證其效果。山本教授完整的介紹從確認問題到以科學方式解決問題的流程,其詳細的步驟與嚴謹踏實的研究態度,實在是值得學習。另一方面,她提出JR東日本車站內指標的色彩問題,其實也是現在台灣面臨的問題。台北車站的高鐵、台鐵、地鐵三鐵共構,除了車站本身的指標問題,內部環境干擾的色彩問題也同樣存在。期待設計專家學者與政府機構能夠共同面對這樣的問題,並以設計解決問題。

韓國論壇‧成果豐碩
緊接著由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楊炫叡主持下午的專題演講。第三場專題演講由韓國漢城大學趙泰炳教授(Tae-Byung Cho)主講,講題為「Research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Ways of Expression for Communication」。趙教授以第五屆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The 5th Seoul International Media Arts Biennale)的五件短片作品談起,分別以時間及空間為基礎溝通的五件作品來介紹韓國在科技藝術方面的現況。從這五件作品的觀賞中,趙教授引導我們去思考很多常見的現象或符號存在於生活週遭,就是以前似乎被大眾所忽略的部分。例如其中一件作品是由Jun Nguyen-Hatsushiba所創作,他是出生於日本的越南人,作品藉由一群人在水中拉人力車,來表現越南辛苦生活的光景。毎一件作品皆有其獨特之處,對於從事設計創作的我們,開了另外一個視野。
第四場專題演講由建國大學朴億喆教授(Eok-chul Park)主講,講題為「Basic Design and Education基礎設計與教育」。朴教授從基礎造形與設計教育的歷史談起,從包浩斯談概念,從Rowena Reed的作品談點線面,以Philippe Starck的作品為引導,藉由這些歷史脈絡與基礎,建構學生在基礎造形學習上的氛圍。這樣的做法提供我們在基礎造形教育上的另種思維。

台灣觀點‧豐富精彩
日韓輪番演出的四場演講之後,由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副教授王照明所主持壓軸登場的台灣專家演講。第五場專題演講由雲林科技大學曾啟雄教授主講,講題為「設計教育經驗分享與論壇話題的提起」。曾教授以有別於一般演講的方式呈現這一場演說。他以近似「禪」的意境表現整場演說的內容,從他近三十年的教學體驗談起。他表示:「毎張投影片的製作都是完整的一件設計作品」,在這些富意境的作品鋪陳之下,針對設計相關科系的「科系經營」以及「學科教育」提出了各20個問題。演說的過程幽默精彩,但背後所拋出的問題卻發人深省。
第六場專題演講由嶺東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林崇宏副教授主講,講題為「造形之美」。林院長從造形的淵源、造形的元素到美的形式原理,講述他這些年來的教學研究心得。講述的過程理性兼具感性,輔以大量的國外建築或空間場域的攝影,引領大家進入他的「造形之美」世界。

年度盛事‧圓滿成功
一天下來六場精采的跨國經驗分享,就如同大會執行長羅凱所設計的活動海報,恰如點構成的面,由基礎的元素構成繽紛絢麗的成果,深刻的震撼著每個人的心。從設計教育的歷史、基礎造形的應用到基礎造形教育等議題,引發所有參與的專家學者展現高度的與談互動。本計畫主持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主任林品章教授(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基礎造形學會理事長)表示,活動舉辦至今每年有越來越多人參與,論壇的舞台拉近了許多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距離,彼此無私的分享交流,是一個正向能量提升的好管道。此次論壇跨國際的交流互動,基礎造形學理研究與實務應用並重,多元探討之下,著實達到增進認識基礎造形教育發展趨勢與時代性的目的。三年前灑下大量的種子,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到些微的成果,更希望在未來基礎研究與設計應用中能發光發熱。

arrow
arrow

    nicejonath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